中国女排接受媒体采访:苏炳添是我最具挑战性的对手

  屈完这第二次来到齐国军营,与齐桓公谈妥:

  1、不向周王纳贡这件事,我星空体育app下载们国君知错了。

  2、只要齐军答应后退一舍之地(三十里),楚国一定按规矩向周朝纳贡,尽臣子职责。

  屈完回楚宫后,当即将谈判结果告诉了楚王。果然不一会儿,密探来报:“诸侯军已后退三十里,在召陵驻扎。”

  “齐军后退,一定是星空体育官网怕了我星空体育平台们。”楚王重又志得意满起来,并对纳贡之事有了返悔的打算。

  “人家八个国家的国君,尚且不失信于我一个普通男儿,您能让我一个普通男儿食言于八国国君吗?”子文力阻楚王背信弃义的念头。

  楚王确实无言以对。还是让屈完带上金帛八车,再去召陵犒劳八国军队,再准备菁茅一车,在齐军中当场验了货,然后准备好进献周王的奏章,前往周朝进贡了。

  齐桓公听说屈完将再来军营,就想炫耀一下军威。于是在办完正事儿之后,邀请屈完检阅八国军队。

  齐桓公就与屈完一同登上兵车,望见八国之兵,各占一方,联络数十里不绝。齐军中一声鼓起,七路鼓声相应,正如雷霆震击,惊天动地,气势雄壮。

  

  桓公:(喜形于色)寡人有这样的军队,论战,何患不胜?论攻,何患不克?

  屈完:您之所以能成为中原的盟主,是因为替周天子宣布仁德、抚恤黎民的缘故。您若是以贤德统领诸侯,谁敢不服?但若是恃强凌弱、以众欺寡,楚国即便偏僻弱小,但有方城为城,有汉水为池,池深城峻,即使对方有百万之众,也不一定派的上用场呢!

  桓公:(面有惭色)大夫确实是楚国的良臣啊!寡人愿与贵国重修先君之好,怎么样?

  屈完:您为我们国家的社稷祈福,接受我们国君加入同盟,我国君又怎么会坚持和您对立呢?请让我代表楚国与您定盟,可以吗?

  桓公:好啊!

  第二天,屈完代表楚王,与齐恒公以及七国诸侯一同歃血为盟。双方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达成了共识。管仲下令:班师回国。

  在整个外交谈判、交涉过程中,我们看到齐国用 “不供包茅” 这样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指责楚国,要求楚国向周天子重尽臣子的职守。而楚国也做出了妥协让步,答应重新恢复纳贡,向周王室称臣。应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。

  如果一定要较真,那齐国不应该避重就轻,就该直接要求楚国“去王号”——楚国擅自称王,将自己放在与周天子同等的王位上,这是当时楚国最大的悖逆和罪责,就好比你管你爸爸叫兄弟一样。但是,楚国想与周王称兄道弟已经不是一代、两代人了,之所以称王已称了好几代却没有人能收拾他,还不是因为他强悍凶蛮么?如果现在直接提出要他去王号,那就挑战了他的底线,拼了命,他也得和你八国军队论个高下。

  同样,楚国在八国大军压境的前提下,如果连送一车茅草这样的小代价都不肯付出、不肯让步,那诸侯军的进攻就真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。

  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。

  在整个交涉过程中,屈完清醒地看清了利弊,所以爽快地答应了纳贡、求和。同时在外交辞令上,做到了不卑不亢、有礼有节,虽然结盟是以楚国妥协而换来的结果,屈完却并没有丧失一个大国使臣应有的尊严,并对齐桓公的 “耀武扬威” 明确表达了威武之不能屈的风骨,赢得了对手的尊重。

中国女排接受媒体采访:苏炳添是我最具挑战性的对手

  呵呵,这要是放在中国近代史的阶段,屈完会不会被认为和敌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啊?毕竟是城下之盟呢。小编发现,古代人的敏感度和觉悟性比近代人差很多呦。

  八国退兵了。郑国大夫申侯为讨好齐桓公,主动劝齐桓公取道于陈、郑两国,这样的话,粮食衣履,都可以取之于陈、郑两国,既省钱又安全。齐桓公十分高兴,下令郑国将虎牢之地奖赏给申侯。郑国国君虽然勉强从命,但心中从此就不爽了。

  这边楚王见诸侯兵退了,又不打算把那点子茅草贡献出去了。

  亲,有没有觉得楚王IQ太低、做人太LOW啊?

  其实,以小编的经验:当一个正常人固执地流露出异于常人的怪异表现,那一定是有难言之隐。屈完看出来的大便宜,难道楚王就没看出来?扔一点子茅草出去就能避免战争,楚王就辣么小器?一个能任用子文为相、屈完为卿的国君,会这般没眼光、没气度?

  那么楚王究竟纠结在哪里呢?原来是在重新面对周王室的称呼上。

  既然恢复纳贡、重新称臣,那就要按规矩上奏章、叙爵位。就好比一个私生子终于被承认、被接受,那么在认祖归宗之时,你该叫爷爷得叫爷爷,该叫爹你就得叫爹,你总不能再蛮不讲理地说:我才是你大爷!

  可是,这一声“爹”对有些人来说是那么地叫不出口啊。楚王的难言之隐正在此地。

  按当时的君臣伦理,除了天下共主周天子之外,其他人可以称爵,比如公爵、侯爵、伯爵……就是不能称王。可楚国称王已经很久了,他不可能接受“去王号”的结果,那上奏章的时候怎么称呼呢?难道这样说 “周王啊,我楚王给你送茅草来啦”?忒不像话是不是?

  最终还是屈完想出了一个办法:我们不论爵位,国君您就对周王自称 “远臣叉叉叉” 就行啦。

  楚王如释重负:“就这么办!”

  

  于是派屈完为使,带上菁茅十车,以及金帛,贡献给周天子。周惠王大喜:“楚国不尽职守好久了。如今却这样恭顺、效命,难道是先王显灵了?”

  从这里也能看出,周惠王智商的确不咋地。你可以猜不出楚王的心事,可你怎么能智障化楚王的心事呢?!

  这时,齐桓公随后派来的隰朋也到了周朝,将伐楚的前因后果告知了周王。周惠王待隰朋礼遇特别优厚。隰朋就借机求见太子,周惠王却面露不悦之色。而后让次子带和太子郑,一同出来见客。

  隰朋悄悄观察惠王的神色,明显带有慌乱和不自然。

  隰朋回去后就对齐桓公道:“周王室将要乱套了!”

  桓公:为什么?

  隰朋:周王长子名郑,是先皇后姜氏所生,已立为东宫太子。姜后死后,次妃陈妫有宠,被继立为王后,生子名带。王子带善于拍马奉迎,周王喜欢他,就想废了太子郑,立带为太子。我看周王的神色慌张不自然,肯定因为此事心虚的缘故。 您是中原盟主,不可不预作图谋啊。

  桓公就召管仲来商议此事。

  管仲:我有一计,可以安定周王室。

  桓公:仲父有什么计策?

  管仲:太子地位之所以不稳固,是因为他势单力孤。您如今上奏章给周王,就说:“诸侯希望能见一见太子,请世子出来与诸侯相会。” 太子只要一出来正式亮相,那么君臣的名分就定了,周王即便再想废立,也困难了。

中国女排接受媒体采访:苏炳添是我最具挑战性的对手

  桓公:好。

  于是第二年夏五月,齐桓公再次在首止大会诸侯,周惠王不好推辞,只得让太子郑前去与诸侯相会。

  齐桓公为了要让周惠王知道诸侯都爱戴太子、不忍分别,将太子留在首止直到秋八月,并约定要和诸侯共同立盟拥戴太子,以此杜绝王子带和周王后篡位邪谋欲念。

  再说周惠王见太子久久不回,知道是齐桓公用这样的方式表态推戴太子,很不高兴。就对太宰周公孔吐槽:

  “齐侯名义上是讨伐楚国,其实并不能真正凌驾于楚国之上。如今楚人贡献效顺,和以前不能相比,不见得楚国就不如齐国。齐国又率领诸侯拥留太子,什么意思?将我置于什么地位!朕想麻烦你给郑伯写一封密信,叫郑伯弃齐从楚。再顺便替我向楚君致意,让他尽心事奉周朝,不要辜负我的心意!”

  太宰孔:楚国之所以效顺,也是齐国软硬兼施的结果。大王为什么抛弃长久以来得力的伯舅齐国,而去亲近刚刚表示俯就的蛮夷楚国呢?

  周惠王:郑伯不离去,诸侯就不会散去,你能保证齐国没有阴谋吗?我意已决,你不要再说了。

  密信星夜送达郑国。

  郑伯:(大喜)我先公武庄,世代都是周王的卿士,领袖诸侯,想不到半途中止了这一荣耀。如今周王独独想到我,我又可以重新执政周朝了,各位大夫祝贺我吧。

  孔叔:齐国因为我们的缘故,发兵攻楚。如今怎能反过来背弃齐国而事奉楚国呢,这是有悖道德的。何况拥戴太子,是天下的大义,您不可以在这件事上耍个性哦。

  郑伯:从霸哪比得上从王?况且周王心意不在太子身上,我又何必去爱戴他!

  孔叔:周朝立嗣的礼制,是按照先嫡子后长子的顺序来选择。您不遵从规则,将来必然后悔莫及!

  申侯:天子之命,谁敢违抗?如果跟随齐国立盟,那是背弃王命。我们一走,诸侯们内心必然犹疑不定,一旦犹疑,那么人心必散,立盟未必成功。何况太子郑有外援,王子带也有内应,将来还不一定谁赢呢。我们不如暂且归国,以观其变。

  郑文公听了申候的话,便借口国中有事,不辞而行。

  齐桓公听说郑伯逃跑了,大怒,当即就想举兵讨伐郑国,被管仲劝住了。

  管仲:郑国与周朝接壤,这一定是周朝有人诱导他这么做的。一人的去留,不足以阻挡大计。等立盟之后再处理吧。

  

  于是七国诸侯歃血为盟,立誓要拥戴王储,匡扶王室。而后,送太子回京。

  郑文公听说诸侯仍旧立誓结盟,而且将要讨讨郑国,到也不敢轻率倒向楚国了。

  周惠王显然是昏聩的,如果他愚蠢的念头真的被实施,乱的不仅仅是王族宗室,而是整个中原天下——前车之鉴已经很多了,这其中的是与非、对与错,小编就不在此议论了。只想说一句:

  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押在一个家族身上,是多么的不靠谱!

  我们现在常说:富不过三代。更何况做一个国家领袖应有的英明神武呢?怎么可能代代神勇、世世英明?

  当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所有百姓的命运,就跟押宝赌注买福彩似的在撞大运,碰上一个贤能的君主,就奔走相告、欢呼雀跃;碰上一个昏庸的,就怪自己点背?

  一个国君靠家族继承制的国度,怎么可能代代君主让子民额手称庆呢?可叹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近三千年后,才被中国人渐渐悟到,才想到要推翻帝制、要宪政、要走向共和。

  欲知后事如何,请听下回分解吧。欢迎订阅本头条媒体号: 以史为镜

  

 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  继续阅读:历史 春秋战国 周惠王 齐桓公

  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 > 历史» 整个民族命运押在一个家族身上有多不靠谱!|夹叙夹议说东周50

网友留言(6 条)

  1. 郝伟辉
    郝伟辉 回复Ta
      在整个交涉过程中,屈完清醒地看清了利弊,所以爽快地答应了纳贡、求和。同时在外交辞令上,做到了不卑不亢、有礼有节,虽然结盟是以楚国妥协而换来的结果,屈完却并没有丧失一个大国使臣应有的尊严,并对齐桓公的 “耀武扬威” 明确表达了威武之不能屈的风骨,赢得了对手的尊重。   呵呵,这
  1. 周斌安
    周斌安 回复Ta
    历史» 整个民族命运押在一个家族身上有多不靠谱!|夹叙夹议说东周50
  1. 郝超冰
    郝超冰 回复Ta
    议论了。只想说一句:   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押在一个家族身上,是多么的不靠谱!  我们现在常说:富不过三代。更何况做一个国家领袖应有的英明神武呢?怎么可能代代神勇、世世英明?   当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所有百姓的命运,就跟押宝赌注买福彩似的在撞大运,碰上一个贤能的君主,就奔
  1. 郝莉思
    郝莉思 回复Ta
    不见得楚国就不如齐国。齐国又率领诸侯拥留太子,什么意思?将我置于什么地位!朕想麻烦你给郑伯写一封密信,叫郑伯弃齐从楚。再顺便替我向楚君致意,让他尽心事奉周朝,不要辜负我的心意!”   太宰孔:楚国
  1. 韩伟楠
    韩伟楠 回复Ta
    爱戴他!   孔叔:周朝立嗣的礼制,是按照先嫡子后长子的顺序来选择。您不遵从规则,将来必然后悔莫及!   申侯:天子之命,谁敢违抗?如果跟随齐国立盟,那是背弃王命。我们一走,诸侯们内心必然犹疑不定
  1. 宋亮豪
    宋亮豪 回复Ta
    祈福,接受我们国君加入同盟,我国君又怎么会坚持和您对立呢?请让我代表楚国与您定盟,可以吗?   桓公:好啊!   第二天,屈完代表楚王,与齐恒公以及七国诸侯一同歃血为盟。双方在和平友好

发表评论